我国元代以前哪个朝代食材最丰富?

我国的烹饪方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很火爆,海外的中餐馆都吸引了许多老外,这里除了归功于烹饪方式的多样化,还要归功于中国菜的食材选用品类众多。那么在食材上,是如何通过少年的传承,发展成今天这样的呢?元朝以前又是哪个朝代的食材最为丰富呢?

主食的发展在夏商周以前,烹饪手段与食材种类都比较有限,俗称的“五谷”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食,也就是黍、稷、菽、麦、稻,黍指高粱,或者说黄米,稷指粟,菽指豆类。五谷大概承包了我国古代的粮食品类,直到外来物种红薯、土豆、玉米等传入,才丰富了主食的食材。这些外来物种大概都是明清时期传入,所以也有一种说法,称明清时期的人口暴涨,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峰值由五六千万升至破亿,都要归功于外来粮食作物的传入。

每个朝代对主食的排序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各种作物的产量出现了差异。比如夏商周时期,黍、稷、稻、小麦、大麦、菽、麻七种作物列为“七谷”,《诗经.小雅》中的排序则是黍、稷、稻三类。也正是这个时代,人们称社为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就成为江山的代名词,一直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灌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水土条件要求较高的菽和粟的种植。五谷还是五谷,但作物结构已经有了变化,菽的地位逐步上升(主要指大豆),与粟一起更多的出现在餐桌上,从战国到唐代,粟几乎成为北方最主要的粮食。秦汉时期的主要粮食品种有粟、稻、小麦、大麦、大黍、粱、大豆,汉代的董仲舒建议在关中一代推广小麦,促进了面的发展,再到汉魏时期,石磨广泛推广,麦子能够磨成精细的面粉,这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北方的各类面食几乎都是起源于汉魏以后。

宋元时期,稻麦两熟制逐步形成,双季稻得到推广,据说这是宋仁宗的曹皇后研制出来的,而这个地域条件主要限制于南方,宋元以后北方地区人口密集,粮食供应多由南方补充,因此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代传入的红薯、玉米、土豆更是丰富了粮食种类,将此看做人口暴涨的原因也不为过。

蔬菜的历史发展至于蔬菜的种植,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发掘过大量用于占卜的甲骨刻辞,已认出的字中就有园、圃,其中园是栽培果树的场所,圃是栽培蔬菜的场所,囿则是人为圈定的园林,说明商代已经有了蔬菜栽培。西周时期,蔬菜种植发展迅速,蔬菜品类包括直根类、薯芋类、嫩菜类、葱类等。《诗经》记载的132种植物中涵盖了多种蔬菜,包括葵(冬寒菜)、葫芦、芹菜、山药、韭菜等。

秦、汉时期,蔬菜生产从圃走向原野,菜园以农耕地的形式呈现,已初具规模。汉代还出现了葫芦嫁接技术、插杆技术,汉武帝时代连通西域后,从西域引进黄瓜、西瓜、胡萝卜、菠菜和豌豆等蔬菜,张骞则向中西亚传去了我国的本土芥菜、萝卜、甜瓜、白菜、百合等。

“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宫前早春》

南北朝时期有一部农业巨著,即北魏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全书九卷,其中的卷三就是蔬菜专题,共记载了31种蔬菜的品种、繁殖、栽培技术和贮藏加工程序等,这说明我国古代的蔬菜不仅种植技术发展快,而且农作物的初级加工水平也很高。唐朝的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可使黄瓜在农历二月采收。

明清时期不仅引进了粮食作物,蔬菜也同样从欧洲和美洲引进,其中就包括番茄、辣椒、甘蓝、花椰菜、洋葱、南瓜、西葫芦、笋瓜、软荚豌豆、菊芋等。汪灏在《广群芳谱》中将100多种栽培及野生的蔬菜进行归类,分为辛香、园蔬、野蔬、水蔬、食根、食实、菌属、奇蔬、杂蔬九大类,基本上也形成我们现在食用的蔬菜种类了。

肉食的历史发展说到食材,可能重头戏就是肉类,在我国古代神话体系里,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之一的伏羲就是烧烤界的鼻祖。传说很久以前人们常吃生肉腐肉,因此就会生病,伏羲第一次尝试用火把肉烤熟,不仅使肉更香,而且吃了还不容易生病,伏羲烤的肉是兽肉,也就是说古人打猎获得的野味儿。所以在古代,肉类食物就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驯养的,一个是野味。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诗经·小雅·瓠叶》先说说野味,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烤兔子的记载,做兔子的方法是用泥巴裹着兔子,然后扔火里烧,称为燔;还有种方法是直接架在火堆的上方烤,称为炙。这类方法几乎是没有用到器具,但在《礼记》中,记载了加热石头烤猪肉的办法,即将猪腿扔在鹅卵石上,鹅卵石下生火堆,称为“石烹”。

这些烹饪方式的发展促进了肉食的制作,汉代的刘邦就非常喜欢吃烤鹿肝和烤牛肚。隋唐有一位将军叫良翰,他就喜欢烤驼峰,这种骆驼都是野生的,被驯化的骆驼可是载重的好苦力,只有自然死亡才会被当做食材。同时期的《食医心鉴》还记载了多种食疗食谱,如野猪肉炙专治久患痔下血不止、肛边及腹肚疼痛;鸳鸯炙专治五痔瘘疮。元朝南方还有烤土拨鼠的记载,这些都算是野味儿。

除了野味,在驯养的肉食中,在周代就形成了健康食谱,比如牛肉、羊肉搭配黄米饭,猪肉搭配小米,狗肉配高粱饭,吃鱼要配苽饭等。周代还比较热衷于煮的烹饪方式,用一口大鼎将水烧开,投入肉,煮熟了再配上调料,古代常说的肉羹就是这种形式,往往会煮牛腿、羊腿、猪腿肉。汉代很多岩画上都出现过饮食的场面,清晰可见的食物架上会挂着鱼、鸟、羊头、牛头、兔等。

春秋以前,猪肉其实并不普遍,上层社会更喜欢牛羊肉,但随着农耕文明的进步,牛的役用价值更加突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开始严禁普通百姓宰牛吃肉,从秦汉至宋元,就逐渐形成肉食阶级的区分,士大夫阶级才能吃羊肉,普通百姓只能吃猪肉。明朝以后猪肉才成为普遍的无差别的主要肉食,家家户户养猪的场面就是明朝时期形成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

如果单从驯养来说,则可将肉类食才概括为“六畜”,即鸡、狗、羊、猪、牛、马。这六畜可分为新石器时期的驯养类和农耕时期驯养类,前者包括猪、狗、鸡,后者包括马、牛、羊。猪狗鸡属于我国本土驯养的产物,马牛羊则是中西亚传入的驯养产物。这六畜就是肉食的骨干食材,每个部分又衍生出新的驯养物种,如鸡属于禽类,鸭、鹅、雁、雉等等都是禽类食材的延伸。而古代也有食用昆虫的,这种食材被认为是从巫术、虫灾演化到餐桌上的,并流传至今。

水产品在古代也是重要食材,尤以河塘鱼虾贝类最多,并有“一湖二河三溪四海五塘”的分类排序,但古代的保鲜和运输条件有限,所以水产以江河湖海周边地区食用为多。海鲜的发展可以追溯至汉代之前,《诗经》有载山东地区的牡蛎养殖。海贝类与藻类的养殖出现于宋代中期,到了明清时期海产养殖才形成规模化。

综上,食材的发展是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的,或者说越接近现代,食材就越多,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其中涵盖了农业技术、养殖技术和烹饪方式的不断革新,产量的不断增长。但食材的发展也有逆向的表现,比如古代吃虫子多是因为饥荒,现在吃虫子多是追求高蛋白。再比如宋代严格限制牛肉的食用,主要是保护耕牛的劳作属性。所以整体而言,元朝以前,可能思想开放的唐朝才是食材最多的朝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