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菜古代的中国人是吃不到的?

粮食以五谷为主: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豆的总称) 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黍去皮以后,叫黄米,此种米有黏性,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做粽子的原料之一,此外黍磨成面粉以后还是做油糕的原料。 稷,自南北朝以来,稷到底是哪种农作物,一直争论不休。至今,稷到底是黍(北方黍子),还是粟(北方谷子),这个问题仍未解决。<本草纲目>提出另一说,以为稷为黍类,不粘为黍,粘为稷。大体是以稷为黍类。总之,稷,到底为何物,经历代考证,争论不休。现今仍无定论。 明朝后期,地瓜、土豆、玉米等高产量、易种活的食品才传入中国,到乾隆时期才推广种植,所以以前的粮食主要是以上的五谷。肉,古代没有肉牛养殖场,宋、明时期都有明文规定对耕牛的保护,而大明律里更是规定“私杀耕牛者,杖三十”,如果故意或是数量够多,还有流放。这规定直到清朝中期,回民大量涌入带来放牧的牛和吃牛肉的习俗才改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以“食肉饮酪”著称。肉,主要是羊肉。而酪,即乳酪,也是他们的发明创造。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对中原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羊肉成了肉类第一原料。 蔬菜,自上古时代便已成为人类的食物。《诗经》里提到的132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就有20余种,随着时代变迁,其中部分品种已退出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类。 战国及秦汉时期,我国人民食用的主要蔬菜有5种。葵,称为“百菜之主”,现在有的地方称冬寒葵或冬寒菜,植物分类学上称冬葵,因口感及营养欠佳,唐以后种植渐少,明代已很少种它,并不再当蔬菜看待。藿,也是先秦时的主要蔬菜,它是大豆苗的嫩叶,如今极少拿来当菜吃了。韭、葱、蒜(注:此处的蒜乃是卵蒜,现在常用的蒜据说是西洋传入的)是现在常用来调味的蔬菜,在古代蔬菜中独成一属。《汉书·召信臣传》中记载太宫园在温室生产葱、韭的情况,并把这样培育出来的韭菜叫“韭黄”。此外,还有萝卜、蔓青等根菜类,现时萝卜的许多优良品种在秦汉时便已培育出来。蔓青早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菜之美者”的盛誉,古时蔓青还可以顶粮食之用。 现在常见的蔬菜如茄子、黄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晋至唐宋时期陆续从国外引进来的。 宋代以来,除了从国外引进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自行培育出一些极为重要的蔬菜品种,如菱白和白菜等,种植蔬菜的技术也有进步,苏东坡有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篙黄韭试春盘。”可见,当时民间也可以在春天吃到新鲜的蔬菜了。 到元、明、清以来,又陆续有一些品种加入我国菜谱中来:胡萝卜(原产北欧,元代由波斯传入)、辣椒(明代传入)、西红柿(明代传入),进入清代末期,我国现有传统蔬菜品种基本上都出现了。 胡瓜(即黄瓜)、胡桃(核桃)、胡豆、胡椒、胡葱、胡蒜(即大蒜)、胡萝卜……这些“胡姓”食物,“胡”字其实代表着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还有“番”系列的,比如番茄、番薯(红薯)、番椒(海椒、辣椒)、番石榴、番木瓜;还有“洋”系列的,洋葱、洋姜、洋芋(土豆)、洋白菜(卷心菜)等等。农史学家认为:“胡”系列大多为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番”系列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洋”系列则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世间美食珍馐。 像黄瓜,原产印度,张骞引入;莴苣原产西亚,其种据说是隋政府用重金从国使者处求得,故民间传为“千金菜”。还有菠菜、紫甘蓝等等。 油,中原地区在较长时期内主要食用猪油、牛羊油、狗油等动物油,虽然中原地区早期农作物中不乏含油量较高的植物种子,如大豆,但对植物油脂的利用较晚,直到芝麻的引进才改变了这种状况。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纪录,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水果,一般也应该是以当地山上的果子为主,应该没什么人特别种植,不过像西瓜、葡萄、无花果(唐前传入,不过中原比较少见)、芒果、石榴、甘蔗、梨这些大都是汉唐时期传入中国的,值得一提的是香梨,就是中国梨与西洋梨最好的杂交品种。荔枝、龙眼、香蕉、枣是中国原产,哈密瓜是宋朝传入,木瓜、草莓、菠萝是明朝传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