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红嘴鸥之乡”?

因为前天,海鸥第21次飞进昆明城区,联想到去年围绕海鸥引发的种种担心,今年这样的疑问应该还会存在——

前天,海鸥第21次飞临昆明城区,翠湖附近的市民第一时间惊喜地报告了这一发现,虽然这些小精灵并没有落下湖面,但人们可以期待,持续了20年的人鸥同乐的城市美景,今年又将如约而至。

翠湖、大观楼、盘龙江、滇池等有开阔水域和丰富饵食的公园或风景区,本就是鸥鸟喜爱的聚集之地,20年来,海鸥飞入春城闹市从未爽约,与市民嬉戏同乐结下老友深情,构筑了一幅秀美和谐的城市风景。随着去年海鸥进城遇到的生存难关,随着今年海鸥再次如约而至,如何将本是寻常的自然现象,升华成为昆明特殊的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已成为政府和市民共同关注的话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好这一被称为独特的“城市园林景观”?如何将“冬季到昆明看海鸥”打造成文化旅游资源?让外来游客因海鸥而加深春城印象……

与在野外栖息的候鸟不同,当海鸥持续21年飞入城区后,对市民而言,就不再是简单的候鸟迁徙的自然现象,必然融入更深厚的人文情感。对政府而言,拥有“红嘴鸥之乡”的称号,“海鸥在城”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科普问题,而具有了强烈的公共事务的痕迹。

因此,去年当“海鸥挨饿”的声音出现时,人们甚至担心海鸥明年还会不会来时,省长致信市长的关心和叮嘱,市长亲临翠湖喂鸥的榜样,企业拿出巨款捐赠给海鸥,更多市民不顾禽流感危险与海鸥亲近,有识之士呼吁立法保护海鸥……

翻开去年的报道可以看到,盘龙江上空海鸥减少、翠湖上空海鸥觅食从往常下午2时延时至下午5时、滇池发现饿死幼鸥、昆明海鸥飞往大理……所有爱鸥市民不得不问:去年曾经发生过“海鸥挨饿”的现象,今年是否会重演?

我们思考,海鸥为什么会“挨饿”? 我们还会思考,面对已经持续了21年的“海鸥在城”这一公共事务,有关部门的管理意识是否到位?长期以来事实上承担着“海鸥代言人”的鸟协,作为一个成员年龄偏大、组成单一的民间团体,能否胜任“权威声音”的重任?

去年,禽流感横行被视为海鸥挨饿的重要原因,但飞临昆明的海鸥是否携带禽流感?长久没有权威声音。传染给人的危险几率究竟多大?没有权威声音。当市民产生担扰导致喂鸥人数减少时,鸥粮又在哪里?号召市民投喂的组织者在哪里?一方面,鸟协称只有专业配方的鸥粮才能保证海鸥的营养,另一方面,更多市民只能买一元钱一袋的面包投喂海鸥,这些专业配方的鸥粮为何不能及时生产?是经费问题吗?仅查阅报道就可以看出,去年企业捐赠的海鸥款项数目不菲,是销售或提供渠道不畅吗?许多包括企业在内的志愿者单位有热情,但缺乏有效组织…… (张明 赵梅圭 曾沛云 左学佳 李荣)

红嘴鸥先遣队探翠湖 三四天后大规模入城

海鸥挨饿的消息最早出现在去年2月本报的一篇报道中,鸟协专家表示,海鸥已处于半饥饿状态,这样的消息再次见诸报端时已至12月中旬,此时正值海鸥第20次进入昆明城。12月13日,本报刊登“红嘴鸥盘龙江上喊饿”的报道,由此海鸥挨饿成了全昆明关注的热点。记者在盘点这些去年的相关报道时,一些令人困惑的疑问出现了。

疑问一 海鸥挨饿能否预见

从报道看,去年红嘴鸥入城时间是11月13日,当天,首批2000多只海鸥飞临翠湖。昆明市环保、防疫部门、鸟类协会和市民们同往年一样,投喂添加了具有抗禽流感病毒成分的新型饲料,注意观察鸥鸟有无异常反应,不间断地对海鸥聚集地进行消毒和清扫,预防海鸥可能带来的禽流感病毒。

日历翻到了12月中旬,盘龙江上的海鸥在减少的消息见报,人们听到一个强劲的声音在喊“海鸥挨饿啦!”到12月底,盘龙江上没有海鸥的身影。人们惧怕禽流感是可以理解的,据与鸟协很熟悉的人士透露,这种惧怕包括专家在内。

因禽流感喂鸥人数减少可以接受,但是当“海鸥挨饿”的声音出现时,从当时报道看,海鸥是否携带禽流感病毒没有定论。那为什么这个声音非要等到盘龙江上海鸥被饿走了、翠湖的海鸥反常得滞留到下午5点多钟(因为吃不饱)才出现呢?这个声音距海鸥第20次入城的时间中间有长达一个月的空白,为什么喊饿的声音不能及时的出现在海鸥刚入城的时候?难道海鸥挨饿真的不能预见吗?更何况此前的“红嘴鸥处于半饥饿状态”声音并不是2005年冬天的“专利”。

疑问二 海鸥一年吃多少粮

去年是“海鸥挨饿”声音最大最响的一年。记者在搜集调查资料时发现,海鸥挨饿的声音早在去年2月就出现过,当时云南某企业一次就捐了50万元给鸟协用于海鸥研究和专用饲料生产。50万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关于这50万元的最终去向,记者没有找到相关报道,但我们明确知道的是,到了年底专家疾呼海鸥挨饿时,当全昆明城都行动起来留住海鸥时,大家的捐款意向都是生产海鸥专用饲料。那海鸥一年到底要多少鸥粮才够?

从相关报道可以找到这样的数据,往年海鸥专用饲料不超过40吨,但在2005年海鸥专用饲料的生产达到了往年的一倍多,那就是80吨左右。那来昆的海鸥一年到底是要吃40吨还是80吨鸥粮呢?

在2004年11月18日见报的一篇报道中,“据鸟协调查,昆明越冬的海鸥在野外自然取食,所吃的食物有鱼类、软体动物、昆虫以及少量的植物和垃圾物,其中鱼类占95%以上、软体动物占0.21%、昆虫占4%、植物性食物和其他所占的比例不到1%。这说明海鸥是以鱼类为主的食肉性鸟类。但是,海鸥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进城的海鸥对人们所投喂的面包、馒头照样能吃。有专家发现,以面包、馒头为主食的红嘴鸥体重仅229克,城外以鱼类为主的体重为290克,二者相差了71克,这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忧虑。”这里又出现一些数字,但透过这些数字,我们还是不能明确知道,一只进城的海鸥一天到底要吃多少食物?它们自己一天能自主觅到多少食物?人工投喂的鸥粮在海鸥一天的食物中到底占多少比例?市民扔向海鸥的那些馒头、面包又占多少比例?采访中就有市民对专用鸥粮的数量和价格表示疑问,一位园林界人士更坦言,对专用鸥粮的权威垄断,其实形成了对鸥粮供应渠道的“阻断”。

链 接

春城晚报去年海鸥报道回放

去年是海鸥飞临昆明城20周年,在这个值得昆明人自豪和庆祝的年度,却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海鸥挨饿!当这个震动昆明城每一个角落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市民走向翠湖走向海鸥、企业捐出爱心款生产鸥粮……去年够吃了,今年呢?今年海鸥还会不会再挨饿?

2005年2月 鸟协专家王紫江说:“目前,红嘴鸥生存状态每况愈下,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饲料供应不足,销售不畅;观鸟人多,喂鸟人少,使海鸥处于半饥饿状态;违规鞭炮惊扰海鸥;食物不足,无力迁徙等。”

2005年5月 本报都市新闻从寻找海鸥老照片开始,开启了2005年海鸥入城20周年的专题报道。在为期两个月的报道过程中,许多市民把自己家中珍藏的海鸥老照片送到本报编辑部,大家都愿意把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2005年10月 王紫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预测海鸥将于2005年11月进城。自1985年红嘴鸥首次飞入昆明主城区后,几乎每年的10月中下旬,这些小精灵就会从遥远的北方飞进滇池水域,在滇池停留近1个月后开始陆续进城。

2005年10月13日 本报热线接到市民报料:10月12日早上,高新区发现海鸥“第一梯队”!市民王昆生正在晨跑时忽然看见天空中有一群盘旋的飞鸟,刚开始以为是鸽子,仔细一看原来是海鸥。(张明 赵梅圭 曾沛云 左学佳 李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