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腾植物长什么样

黄花梨树高可达20米,胸径可达0.8米。它是国际标准5属8类34种红木之一,用途广泛,其木材价值相当高,是特有的珍贵树种,分布于岛低海拔的丘陵地区或平原、台地。花梨木心材红褐色或紫红褐色,久则变为暗红色,常含有深褐色条纹,有光泽,具香气。木材纹理交错,自然成形,花纹美观。用花梨木制作出来的家具简洁明快、富丽堂皇,且色泽深沉华美,典雅尊贵,坚久耐用,百年不腐。花梨木家具还能长久地散发出清幽的木香之气,有提神避邪之说法。

大名鼎鼎的江西菜——赣菜为什么没有列入八大菜系之中?

1. 身处“美食包围圈”导致其饮食上的“分裂”

赣菜知名度不高的原因,从表面上来看,可能因其与湘菜过于接近而少有自己的特色有关。

▲湘菜的土匪猪肝,湘赣小炒是一家

江西毗邻湖南,如果按饮食特色划分,赣菜与湘菜算得上近亲。农家小炒肉、土匪猪肝、剁椒鱼头这样的传统湘菜也是江西老俵的心头好。然而,湘菜的名声却远远压过了赣菜,并成功跻身“八大菜系”,不要说在国内,就是在欧美国家的唐人街,湘菜也能和粤菜、川菜一分中餐的天下;而赣菜,虽然也讲究用辣和火功,但和这样一个自带光环的省份做邻居,不在特色上下功夫,恐怕很难有所超越。

当然,这只是从整体风格上的泛泛而谈,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地理位置就会发现,事情才没有这么简单。从美食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没有哪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像江西这样“水深火热”。

▲ 江西正处于“八大菜系”的美食包围圈中

与江西相邻的六个省份中,除去鄂菜,其余的徽菜、浙菜、闽菜、粤菜和湘菜全部位列“八大菜系”,且各自保有鲜明的特色,而江西正好处在这个美食包围圈之中。早在东晋《后汉书》中的《豫章记》就有关于江西的记载:“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八方。”

江西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赣菜很难“专一”。赣北地区受楚文化影响,直到今天,九江还像武汉一样有“过早”的传统;东北部与浙江相邻,古时属“吴越之地”。江西人虽嗜辣成性,但骨子里却也继承了吴菜“甜”的基因(比如红烧肉、糖醋鱼),只是在辣的约束下,甜的没有江浙那样放肆;赣南曾属“百越”(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广东人热爱的“蛇、蛙”一类的“野味”,以及广西人食用狗肉的习惯在江西的饮食传统里都有所体现。来到赣南,还能看到与福建永定土楼如出一辙的“客家围屋”,外地人甚至能从赣州话里听出几分粤语的腔调。

▲ 赣南客家围屋,Emmmm,我知道你们想到了脐橙

如果把江西这样细分来看,就会发现其各个区域的特色非常靠近与之相邻的省份,虽真称得上“擅味八方”,但对于整体饮食文化的形成却起了或多或少的阻碍作用。

2. 江西人性格保守,赣菜很少“走出去”

另一个原因,是江西人的性格大多低调而保守,虽然在宋明时期涌现过不少文人巨擘,但近代几乎没有什么远近闻名的文人和官僚为其“代言”,几乎谈不上文化输出。不说大菜,单从江西人最擅长的“吃辣”和“嗦粉”就可窥得一斑。

▲ 某年朋友回家过年发来的图片,“红色故乡”江西菜你们感受一下

提起全国最能吃辣的地方,人们总是在四川、湖南、贵州和云南这几个省份之间相互争论,却鲜有人为江西人吃辣的能力正名。在我看来,川菜的“麻辣”和湘菜的“鲜辣(或曰香辣)”都有很强的辨识度,而赣菜的辣则是不带任何花哨的“干辣”,完全不会取悦人的“往死里辣”。自从在景德镇吃早点时毫无防备的遭遇了一只辣到耳鸣目眩和掉眼泪的锅贴(是的,锅贴和饺子里默认要放辣椒),我才在心里恨恨的宣布:江西人才是那个站在吃辣鄙视链顶端的人,一切没有提及江西菜的吃辣榜单都是耍流氓!

▲看起来很好吃,辣起来不要命

除此之外,江西还是不逊于广西和湖南的嗦粉大省,南昌炒粉、景德镇冷粉、抚州泡粉等多达十余种米粉,含盖了炒、拌、汤三大门类。但如果不是亲自前往,或者身边有江西的亲朋好友前来“安利”,在江西之外的江湖似乎也很难听到关于米粉的传说。

▲ 南昌炒粉和景德镇冷粉

这些江西本来当之无愧的饮食标签,却在江西人很少“走出去”的保守和内敛中隐去了应有的知名度,成了一种只有本地人才了然于胸的“暗号”。

3. 曾经辉煌过的赣菜

别看赣菜今天没有什么存在感,上世纪50年代它也曾经走向过鼎盛。

如果翻开老一点的赣菜菜谱,就会发现江西老俵显然是见过世面的,20世纪的赣菜选集中,照样出现过工序复杂的燕翅鲍肚,而曾经的口味也没有现在这般重咸重辣——这几乎成了今天赣菜留给人们的唯一印象。

▲给江西人一盘余干辣椒炒肉,他们可以放弃全世界

根据上世纪90年代一本赣菜菜谱的描述,“老赣菜”的特点与位列“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虽下重油,但口味浓郁不腻,尊重食材原本的味道。最关键的是,“咸鲜兼辣”——赣菜的辣本不应像今天这般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角。

然而赣菜的风头为什么没有延续至今呢?一个客观原因是赣菜的鼎盛时期正赶在文革前夕,精于烹饪的老饭店和老师傅在来势汹汹的文革中被当成“四旧”给破除了,而文革结束之后,相关领域也没有重视老字号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失去了“根基”的赣菜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模样。江西今天的餐饮行业,几乎没有以“百年老店”自居的饭店,至多是经营三五十年的街头小馆。

▲三杯鸡是非常传统的赣菜

这里面除了不可改变的历史原因,缺乏保护意识的锅恐怕还得自己背。若不是江西朋友的“洗脑”,打死我也想不到被台湾人“据为己有”的三杯鸡,追根溯源竟然是一道地道的赣菜。

赣菜之中缺少大牌名菜,色、香、味、形各方面,能拿出来与八大菜系一竞高下的几乎没有。我们江西人自己耳熟能详、随口能说出来的几个最熟悉的名菜,其实大多是更接近于家常菜,不算什么上得了大台面的菜品。

最重要的,菜系成名是文化现象,能吃、会吃、善吃是促成地域菜系出名的决定因素。例如鲁菜,地出齐鲁,圣人之乡,文化悠久。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齐鲁故地的“食文化”是能吃、会吃、善吃的。而且,从春秋战国起,齐国政治、军事、经济发达的地区,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强大的候国,自然追求相应的享受和排场,饮食文化由上而下的影响散播到民间,菜系文化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与这一点很相似的还有审美,古时流传“燕赵之地出美女”,后又流传“江南出美女”,战国时赵国、燕国强大,北方诸候国贵族乐于享受,就催生了对“美女”的需求;自隋炀帝开凿运河,三下扬州,到南宋以降,明清两朝,江南的繁荣和兴旺,“美女”的风潮又转到以江南苏、杭和扬州为中心。大家发现了,这就是个文化现象。与经济繁荣和欲望追求的兴起有关。色也如是,味也如是。

现在看鲁菜,从菜品上不如粤菜、川菜出名,甚至也不如湘菜成功,但是在八大菜系中,鲁菜的名望依然居于首位,就是文化的底子厚,谁也超越不了。

再看看江西吧,江西的文化圈子并不兴旺,虽说文人出了不少,但是全省的文化圈子并没有形成,赣北是赣北,赣东北是赣东北,赣南是赣南,赣东是赣东,至于赣西更是几乎被湖南同化了。文化上不算繁荣,经济上也是。豫章自古为军事要冲,又是农业大省,资源大省。但除了打仗,江西的重要性都不怎么明显。论交通要冲,九江比省会南昌更重要,但九江几乎是混的是湖北圈子;论资源,萍乡煤矿丰富,但萍乡混的是湖南圈子;赣南稀土丰富,但赣南受广东经济辐射影响更明显。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在鄱阳湖完成了对劲敌陈友谅的关键性最后决战,但江西留下的影响,就是从此江西老百姓都成了大明皇帝的表亲——江西老表,仅此而已。

“赣”这个字,拆解成“文、章、贡”三个字,江西自古文人辈出,都属于“进贡”的人才,都活跃到京畿首府去了,对江西本地的经济文化的繁荣贡献并不大。江西的土地,就像一位勤劳憨直的母亲,培养了一个个聪明上进的孩子,又擦着汗水、默默的望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直到孩子鹏程万里、远走高飞,留下的只有母亲孤独的身影,孩子的才名、地位和荣耀,只会给母亲在梦中带来一丝微笑。赣菜,出于豫章故郡,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名,有名人辈出、文风鼎盛的荣誉,但是赣菜现在的处境,就像是那位母亲吧。

民以食为天,食由文化衍。

王侯崇美味,名传百佳宴。

美馔天上有,山珍海底鲜。

飘香藏不住,流传遍坊间。

菜系鲁粤湘,苏浙闽徽川。

豫章名未扬,扬名待明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