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吃的饭是用什么做的,也是用大米吗?

稻米的普遍种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在较早时期,大米在主食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只是众多主食中的一种。但水稻种植的地位一直在不断提升,发展到后期,形成了“南稻北麦”的饮食格局,而且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今天。

古时候除了用大米做饭之外,很多其他作物都是做饭的原料。例如麦饭,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麦子加工方法都是磨制成粉食,但在早期,用麦做粒食是常见的情形,常见于文献记载,大麦、小麦、青稞麦均可用来煮饭。由于麦饭口感太差,不易消化,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下层百姓食用,在社会上层不受欢迎。所以在上层社会中,如果有人用麦饭来招待客人,就会被视为对客人的不敬。

粟米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古代一种重要的做饭主料。比较有意思的是,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层次的差别,上层民众和下层民众所食用的粟米饭在品质上也不尽相同。社会上层大多食用精白粱米饭,而社会下层只能食用“脱粟饭”,就是仅脱壳而不精白的粗加工粟米饭。《新唐书》里在介绍隋唐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时,就说道:“(窦建德)性素约,不喜食肉,饭脱粟加蔬具。”这说明了食用脱粟饭的确是生活清贫朴素的反映。

另外还有用豆煮饭的。豆菽饭也是身份卑贱和家境贫寒的人所普遍食用的一种主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也积累了丰富的食用豆菽饭的经验。在食用豆菽饭时,必定掺杂其他食料,若清一色用豆子,大量食用之后,容易引起腹胀和消化不良,严重时甚至还会中毒,所以多“杂菽为饭”。

文/Col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