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的食材,用什么方式做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所谓高端食材,人们多以稀少难得的食材谓之,“物以稀为贵”嘛。

如果是新鲜的高端食材,在烹饪上就应该最大限度的保持本形、本色、本味,使其达到最大的商品价值、食用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使之成为最顶级之菜品。

如果是干制的高端食材,形美的应保持原形,如排翅;形差的应以辅料烘托主要食材,如口磨、发菜。有美味的食材要使其美味析出,如火腿;无美味的要用其它美味渗入,如鲍鱼;有异味的要除去异味并增进美味,如赛熊掌。总之,要最大化使它达到美味。

有哪些曾经常见的食材淡出了中国人的食谱?

很多时候人们会有一个误区,总是下意识的觉得食谱上的一些食材是“祖祖辈辈都在吃的”,其实现在我们餐桌上吃到的很多食材都不是本土原生的,例如土豆、玉米、大蒜、西红柿、生菜、辣椒(辣椒尚且存疑)等等,都是在不同时期传入的“舶来品”。

古往今来数千年之久,有很多食材已经几乎完全从我们食谱中消失了,而另外一些则是慢慢淡出,这次就来分享一下到底有哪些食材我们已经渐渐的少吃、甚至不吃了。

【调料、辅料篇】1、茱萸

不知道大家对于以前课本上那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多少印象,原文是: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里面说的”茱萸“就是一种现在已经很少会用的调料,在辣椒没有广泛的被种植使用之前,茱萸在川渝之地就是辛辣滋味的主要来源之一。不过后来随着辣椒的广泛种植,茱萸这种相对来说量产低、辣味低,又没那么好种植的调料植物就渐渐的退出食谱了。

2、猪油

油脂是中餐最重要的辅料,在古代人们普遍食物短缺、营养摄入不够的时候,能够提供油脂的任何脂肪都是宝贵的资源,所以在汉语中一般关于脂肪的描述用字都是比较美好的,比如“丰腴”、“肥美”等等。

而古人所用的动物油脂也不仅仅限于猪油,几乎任何能够提供油脂的动物都没被放过。其中长角动物提供的油脂叫做“脂”,比如牛、羊等动物的脂肪就是“脂”;而不长角动物提供的油脂叫做“膏”,比如猪油就是“膏”,其实所谓“民脂民膏”这个说法中就直接体现了油脂的重要性。

但如今不仅仅猪油开始渐渐淡出菜单,其他的动物油脂在中餐里同样也用的少了,这主要还是因为人们认为动物脂肪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以及胆固醇。毕竟现在的人普遍来说比古人吃肉要多太多了,所以在食物本身中摄入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也很多了,油脂中尽量是能少则少,这也是如今一些植物油因为脂肪酸比例更适合而备受推崇的原因之一。

3、味精

看到味精出现在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有点不理解,其实这也正常,毕竟现在很多鸡精、酱油、蚝油等鲜味调味料里其实都有味精的存在。可这并不耽误在客观事实上味精的尴尬境遇,现在味精是越来越不受待见了,至少在家庭厨房或者家常食谱里是这样的。

之前我们也会分享一些家常食谱,但经常收到“一看到里面有味精,就果断放弃了”、“吃味精不好,口渴、掉头发”等等回复。其实这都是一些陈年谣传了,我们之前专门进行过辟谣,所以就不再赘述了,就是以讹传讹罢了。

总之味精是安全的调味料,不过吃太多了口渴是真的,毕竟里面钠元素占比挺高的,吃多了之后就跟吃盐吃多了的情况有点像。其实就算是家里从来不用味精,自己做菜从来不放味精的人,也通过鸡精、酱油等调料同样吃了味精进去,所以味精只能算是”假装淡出”食谱。

【主食、蔬菜篇】1、糜子等粗粮、杂粮

糜子这种主食可能在陕北一些地区还是能时常吃到的,但在其他很多地方基本上已经见不到了,甚至现在一些年纪比较轻的人群都不知道糜子到底是什么?

糜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主食来源,我们自古称古代政权统治为“江山社稷”,其中“社”指的是土神,而“稷”指的是谷神,可见古代时期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糜子这种谷物也有其他的名字,其中之一也是“稷”,能够以“谷神”为名,也算是说明了它曾经的至关重要。

不过现在大米饭和白面面食才是主食中的主角,毕竟随着生活富足了之后,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不仅限于填饱肚子而已,口感和香气更佳的精米白面取代糜子等粗粮也并不是奇怪。

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随着营养过度、食物加工过于精细带来的弊端被更多的人认知到,所以不少人又重新开始吃粗粮、杂粮了,所以说不定哪天糜子就又回到我们的主食食谱上来了。

2、葵菜

之前我们分享过关于秋葵的做法和营养,发现有些朋友之所以称秋葵为“百菜之王”是因为经常看到古文诗词中有提到“葵”,就误以为指的是秋葵。其实“葵菜”一词指的并非是秋葵,秋葵也叫做“洋辣椒”,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不是本土原生的作物,跟“洋柿子(番茄)”、“洋芋(土豆)”一样是外来的农作物。

在古文中所提到的“葵”,一般指的都是葵菜,是一种从西汉时期就开始被种植的蔬菜,在古代也被奉为葵、藿、薤、葱、韭的“五菜之首”。在《齐民要术》中记录一些冬寒菜的时候,葵菜的种植被列为第一篇,可见其在古代的重要性。

不过在明清时期开始有越来越的优质蔬菜进入,葵菜这种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不是特别有优势的蔬菜就渐渐被取代了,现在只有少部分地区还有种植,其它大部分都已经变成了野生品种存在着。

3、槐树花,榆树钱,柳树芽等树木花芽

小的时候还是吃过几次榆钱饭、槐树花的,但也就那么有限的几次而已,如今想想差不多有近20多年没再吃到过了,而我一些年轻的同事和朋友甚至都不知道榆树钱、槐树花之类的是可以食用的。

其实这些类似榆树、槐树等树木的花朵、种子或者嫩芽,在以前物资不丰富的时候真的很重要。按照家里一些老人家的回忆,在他们小的时候,每年三月春天青黄不接,那个时候榆树钱就是“救命粮”,帮助人们度过难关,直到现在还能找到一些以此为灵感、机缘的乡土散文和故事。

不过随着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基本上大多数人都解决了最起码的“吃饱”问题,所以类似榆树钱、槐树花之类的东西也就难以出现在食谱上了,最多就像香椿芽那样,出于对风味的怀念而偶尔尝试一下。

那么以上就是这次关于“淡出我们食谱”的食材的分享了,如果有所帮助的话,恳请帮忙转发和点赞。

如果对于美食制作、饮食知识和美食轶事感兴趣的话,可以点个关注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