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吃壮点?

不少人的瘦与饮食单一(偏食)有关。比如,有人只喜欢吃米饭,不爱吃面食和杂粮;有人只爱吃蔬菜,不喜欢吃荤腥;等等。如果您也有偏食习惯,那就一定要改变,注意增加食物品种,鱼肉蛋奶蔬菜水果精心搭配,样样都吃,保证营养充足。

还要保证每天摄人的食物含有足够的热量。一个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年轻人,每天需要热量约2200千卡,相当于250克大米、200克猪肉、2个鸡蛋(80克)、200克菜花、100克豆腐。100克菠菜、10克白糖、100克烹调油所提供的热量。这套食谱所含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也适当。每天摄人食物的热量超过身体消耗的热量,做到供大于求,才有可能增胖。特别要注意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肉、蛋、鱼、豆制品等,因为蛋白质是构成肌肉的主要成分,欲长肌肉就得提供原料。
其次,身体偏瘦的人往往食量较小或不思饮食,若强行多吃,则易导致消化不良,引起肠胃疾病。为此,平时可增加一些开胃、刺激食欲的食品,如茶、水果、果脯等。做菜时,适当加些葱、蒜、胡椒、辣椒、味精等调味品,以增进食欲。
也可以在正餐之间增加1杯牛奶,或1个鸡蛋,或一些点心。但应注意增食要定时,否则会适得其反。比如,有人为了增胖,不时吃糖果、点心等零食,一旦坐到餐桌上,就什么也吃不下去了。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有人以为每天少运动,能养胖。其实不然,结果是既不能增胖,更不能使体型健美。实践证明,只有经常进行游泳、划船、滑冰、骑自行车、做操、跑步等等运动,才能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增强食欲,促进营养吸收,使体格逐步健壮起来。 从食物的种类划分,吃可以分为吃荤和吃素两种。吃荤主要是指肉食,以及一些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比如说各种鸡、鸭等禽类,鱼类,各种动物(除去被保护动物)的肉,还有蛋、奶、海鲜、野味等等。吃素主要是指非肉食,即以蔬菜、水果、谷物为主。就吃荤有利于健康还是吃素更有利于健康,有史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其实荤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适应机体的需要,能否为机体消化吸收。只要机体这个时候是需要的,荤素都是必须得吃的哦

脂肪含量偏高:锅贴、枣泥月饼、韭菜水饺、烧麦、薯条、吉士汉堡、比萨
脂肪含量较高:炸春卷、小笼包、蛋黄酥麦香鱼、苹果派、巧克力
脂肪含量极高:油条、狮子头、炸鸡

中餐和西餐那个更有营养,为什么?

从食物的营养科学万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他们是高纤维素,低脂肪糖的食品。而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注意饮食健康。在保持食物天然营养方面,西方的一切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比如说:西方人喜欢吃生菜,如蔬菜、水果、色拉,牛排也是西方人所衷爱的食物之一。在我们看来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在这一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万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燥除檀(《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有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最能体现这一点的特色饮食就是我门常在一起吃的火锅。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从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细微入手,烹饪出从物理、化学角度都营养、美味的食物。吃的时候,一人一盘一刀一叉,分而食之。至今虽还没有衍生出其他派别来,但还是可以与中餐分庭抗争的。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从台湾的一组数据就能体现出中西菜的相互影响, 根据台湾“农委会”公布的台湾粮食供需统计资料,如今台湾民众的米饭愈吃愈少,蔬菜和肉类愈吃愈多,而且每天平均热量摄取高达2882大卡,比卫生部门公布的需求值高出三分之一,且脂肪摄取偏高。台湾“农委会”根据去年全台的粮食生产和供应,估算出台湾民众的饮食趋势,结果发现,台湾民众的谷类消费量日益减少,十年来每人每年的谷类消费量减少8.4公斤。其中减少速度最快的是稻米,每人每年食米量只有49.1公斤,比十年前少了11.6公斤。面食食用量则快速增加,每人每年的小麦食用量已达36.9公斤,比十年前增加8公斤,而台湾的小麦全来自进口。台湾居民的蔬菜食量也愈来愈多,每人每年的蔬菜食用量高达112.3公斤,比十年前高出14.2公斤;水果食用量也高达143.3公斤。换言之,每人每年会吃下255.5公斤的蔬果,一个月要吃上21.3公斤。米减少面增多了,对于中国来说米面是中国人的主食,主食的减少相对的肉和菜不断的持续上长,这更能说明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而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肉吃的多了也带来一些不良症状。

相关文章